首页> 行业 > 详情

《孙子兵法》第三谋攻篇:兵不顿,而利可全

2023-09-01 09:04:27 来源:个人图书馆-刘章济图书馆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《孙子兵法》第三谋攻篇:兵不顿,而利可全

《孙子兵法》原文简明透彻,读起来让人感觉酣畅淋漓。有一种说法是《孙子兵法》第一篇讲计,第二篇讲野战,第三篇讲攻城。这样说也有一定道理,但是我觉得原标题概括就已经很好了。第一篇计篇,讲计算,提前计算双方实力,做到先胜后战。第二篇作战篇,就是讲作战法则,要注意控制作战消耗,讲究不战而胜,胜敌而益强。第三篇谋攻篇,就是注重通过谋略去达成目的,尽量减少使用伤害很大的武力手段,是谓“上兵伐谋,其次伐交,其次伐兵,其下攻城”,通过使用谋略去达成目的,“兵不顿,而利可全”。

孙武的用兵思想发人深省。我们一直推崇百战百胜,但是孙子讲“百战百胜,非善之善者”,虽说百战百胜,但是也意味着军队损耗非常巨大,而且既然还在战斗,那么就说明问题没有解决,而问题没有解决一切都会存在反转。所以说百战百胜不如一战而定,一次战争就能直接达成自己的目的,让一切尘埃落定,不会出现意外。纵使一战而定能很快解决问题,但是难免对军队造成巨大的伤害,《孙子兵法》谋攻篇讲究“不战而屈人之兵,善之善者也”,即不用发动战争就能把问题解决,保全了自己也保全了别人,说不定还可以收服别人壮大自己,这才是上善之策。而要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,就要用到谋攻之法,用谋略去战胜别人。即使不能收服别人,也能在达成目的的同时减少自己所受到的伤害。

所谓“无敌”,并不是指强大到没有人是自己的对手,而是化解矛盾,让敌意缺少滋生的条件,从而化敌为友,如果身边都是没有敌意的人甚至都是好友,那不就是无敌吗。

对于敌我双方力量的评估,打得过就打,打不过就跑,这是兵法的精髓。逃跑也是战略撤退,不能觉得这很耻辱。正所谓“敌则能战之,少则能逃之,不若则能避之”。以少胜多只是少数情况,历史上沉默的大多数都是以多胜少,以强胜弱。

同时,将领和国君之间的关系处理也很重要。克劳赛维茨在《战争论》中介绍到:战争是政治的手段延伸。确实如此,不能脱离政治来谈战争,国君不可能完全放任军队的事情。国君主管内政外交,他将军队委托给将领,要维护自己地位,就必须了解战场的动向和将领的行为。所以说,带兵将领要特别防范“将在外,君命有所不受”的影响,自己想要安心带兵打仗,必须要取得国君的信任,而要取得国君信任,就必须要听国君的命令,让国君插手军队事物。但是毫无疑问将军是更懂军事的人,对当下局势和战争战况把握的最清楚。要听从国君无知无畏的命令,又要取得战争胜利,这是一件很矛盾的事情,所以《孙子兵法》也提出了国君的行为准则,选择真正有能力的将领,尽量放权给将领,信任带兵将领,是谓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”。而将领也要听从国君的安排,获得国君的信任,与国君同心同欲,面对出现矛盾的情况要先理解国君的想法,行权宜之计,再晓以利害,获得自己更大的战争自主权。

孙武在《孙子兵法》谋攻篇最后总结了知胜有五:“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;识众寡之用者胜;上下同欲者胜;以虞待不虞者胜;将能而君不御者胜”。由这五条便可以知晓战前双方谁的胜算更高,而每一方都得对彼此各方面有相应的了解,从而能更好地把控战争局势,是谓“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;不知彼而知己,一胜一负;不知彼,不知己,每战必殆”。

关键词:

上一篇:易方达等7家基金公司今日发行中证2000ETF
下一篇:最后一页